真佛心宗著天書 南無燃燈古佛著
大道有情十四回 境界層次之分殊
境界產生層次之分明
有情眾生所追尋標準來觀,對自己取向過程,就有一個真正確定,正是以境界層次之分別,給予往上提昇或往下墜落之分界點,此種在當今時代,有情眾生皆會對自己所追尋目標,作一個抉擇。
是以自己所認定標準作取向,就會產生是善惡兩途之攸分,也以此種作未來福禍分差性,此種也就是人類眾生所挑選認定價值,經常會造成所有未來結局,不一定會按照自己意願之結果,會有良善增長。
有情眾生!給予自己作追尋目標,在對善惡兩途之攸分,成就在於因果分別性,也對生存取向作用,就是把此種進入真正往上提昇之超越者,以及往下沉淪墜落者,更是以花花世界,針對一切因果所形成過程作分別。
境界層次所須求
有情眾生皆會遇到瓶頸,如何了知與體證在生存取向境界與層次,必要依靠過去所有經驗累積,或是由自己所認定之價值觀念,促成結果,在對知識領域促成給予有情眾生,是對生存取向,或者是修持改造此兩者。
形成自己向取動作,在生存方式有一個目的與標準,就會變成一切因果輪迴相循束縛,所以!有情眾生對自己所認定範圍之內,取决過去經驗累積,知識組合,促成自己往上或者是往下兩者之分界。
在有情眾生只了知,對自己生存依附之重要性,而不了知在生存與修持,正是兩者密不可分,又對宗教往往會把修持比喻十分高超,而埋沒生存這一關,此種對生存重要性,一下子!即給予宗教教育來打破。
境界分明之作用
由過往經驗累積,反而認為修持是比潤生還重要,這是有情宗教所教化之觀念,不論是否已「明心見性」或是「開悟證果」善知識,必要有生存食物鏈來組合,是對自己潤生動作,絕對不可背離於食物鏈。
再論過去釋尊佛陀,或是六祖慧能皆是「開悟證果、明心見性」大覺者,仍舊必要經由食物鏈這一關,而無法脫離於食物鏈所供給,此種認定標準,是以自己作用來主導,而不會脫離食物鏈所組合。
潤生須求是無法脫離人類世界,不論有情眾生在人世間人種來言,正是有思考敏銳性,能看清楚一切作用與動向,此種在人類世界對自己生存取向,皆不會背離食物鏈所組合,必要有真正食物之供給面。
層次之分明
能讓自己身軀溫飽不虞匱乏,而不會僅執持修持是人世間最高超,而埋沒生存取向這一關,這是在當今有情宗教之迷思過程,雖言 釋尊在世,是以苦行修持為依歸導向,當今時代若還僅執苦行修持又能奈何。
請問有情眾生,該如何對身軀有更大作用與使命?甚難的!要如何對心性與靈性,作雙向溝通與交融,在對眾生來言,修持是不可背離食物鏈供給面,就是修持也要吃飯的,不然!軀體很快消瘦,生命很快結束。
境界層次,分別對修持及潤生,也必要保持對自己身軀,就有一個向上提昇之主導因緣體,如何對自己生存取向食物鏈供給,可讓自己能溫飽而無虞匱乏,對一切有情眾生正是不可背離於『修持與潤生』。
境界之層次
又以宗教所提倡方面來觀,一切眾生不論是有修與無修,也只是在作同一個動作而已,因為宗教是把此名相,給予有情眾生冠上修持者「名號」而己,難道修持後就不用吃飯及潤生否!不也!
殊不知一切有情眾生皆是同一動作、同一條件、同一修持、同一潤生、同一食物之供給,相同條件又如何?認為我是入於宗教作信仰及修持,不了知在人類世界,不論任何國度與人種皆是如此。
由初生至老死,又每時每刻,皆作修整及修持改造動作,而不僅!只有入於宗教才是謂之修持,這是有情眾生最大迷思與盲點,在對有情眾生可言:不入宗教亦是修持及修整改造,又為何會這樣?
層次境界之分別
要明晰!由初生至老死皆如此動作,反而!不入宗教修持之人,所改造是更大;又在潤生與修持改造是密不可分,正是人類眾生都必要有食物鏈之須要,也就是必要吃飯才能溫飽,如何對自己迷思與盲點作化除。
必要讓自己可由經驗與學習之中,能獲得更大學習空間,正是有情眾生,所難以達至條件與標準境界,不論任何國度人種,任何宗教派脈皆是如此,這種就必要有過去經驗累積,才能轉化為知識及智慧。
為何由初生至老死要不斷的改造,不斷精進,不斷修整,就是以宗教所言修持改變,累積了相當知識與經驗,即可轉化為智慧;就會在下一次事務來臨之時,可以了知一切來龍去脈又是如何?
就可一目了然,在對事務能通徹、明晰,正是通過經驗與知識累積,就會產生智慧轉換動作,一下子把過去生存累積經驗,由事務鏈取捨,而作智慧提昇、境界提昇、層次提昇,才不會入於造惡業之造漩渦當中。
有情眾生皆改造 修持非只宗教好
了知初生至老死 皆在修整錯誤消
因緣知識成經驗 明晰體證更無厭
明心見性開悟果 亦要食物供給面
此偈!同有情眾生共勉之,可以由經驗累積,而成為知識豐富與含藏具足,就會在下一次事務鏈來臨時,才能有智慧產生,而不會入於無明與無知之中,這是必要有基本條件,才是對自己往上增長提昇超越。
壬午新春展吉祥 無極瑤池仙女降
喜瓊登台會有情 大道系列普化揚
層次境界之分別,由內涵中了知人世間不分別有修或是無修,皆是在作相同一個動作而已。也僅是知道宗教加強名相,又把入於宗教者都歸納為有修之人,而世上之無入宗教者,即謂之無修之人,其實僅是名相所差異而已;又以有情眾生在仁義道德之中,正是對「三綱五常、四維八德」作修持之依歸。
若有入於宗教人,即謂之修持者,又在對此世上有情眾生,沒有進入宗教者,有時會比有入於宗教之修持者,修為境界與層次更加高超,反之!亦有者在入宗教後,又比無修之有情眾生,而來得更糟糕。
此種人!在入宗教後一點都沒改變,而謂之修持者,可笑否?也僅是掛個名姓謂之修持者,又在行動與作為皆背離修持(羞恥),能不羞恥否?太可笑了!有否此種行為動作,正是自己是最明瞭的。